免费注册 登录
绿野户外网 返回首页

马成的个人空间 http://bbs.lvye.cn/home.php?mod=space&uid=927012&do=in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教育是让人变好,心里咨询是让人变坏

已有 168 次阅读2014-9-18 15:21 | 心里咨询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变好,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让人变坏
2014-09-12 王学富 海之梦心理咨询


有两样东西,最关注人的成长,一是教育,一是心理咨询。

本来,教育做好了,就不需要心理咨询了。但在当今世界,心理咨询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那就说明,教育变得越来越不好了。在教育产生问题的地方,心理咨询就开始了它的工作。

教育在哪里产生了问题呢?教育成了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而不管心理成长和人格造就就会产生许多的问题。教育也不是不管,而是管错了、管出了问题,给心理和人格造成了扭曲、形成了障碍。

这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因为太要让人变好,反而出了问题。

我跟从事心理咨询的同事在一起讨论,得出一个结论,听起来相当惊世骇俗:教育与心理咨询的不同就在于,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变好,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让人变坏。

都是太好惹的祸

做心理咨询多年,接待来访者无数,我发现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好人,太好的人。但他们这么好,何以如此痛苦?原来,他们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太好了。

于是,我开始意识到,我做心理咨询,真正的任务是,要把这些“好人”变得“坏”一点。我的求助者是一群天使,而我所要做的往往就是,时不时在他们那太过洁白的生命上抹一些泥巴,让他们从天使变成人类。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不是天堂。

有一本书的名字是《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逛四方》,还有一本书的名字叫《为什么好人总是受苦》,以及另外一本书,《总是不够好》。

但是,我的来访者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他们以为,只要他们足够好,就不会活得这么苦。他们所说的“好”,其实是完美。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如果变得完美了,一切问题都没有了。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浮士德》里,当一个人说“这一切都太完美了”,他的死期也就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定义“人”,我想这个词就是“不完美”。因此,西方有一句话说:犯错是人的本性。

好孩子的代价

我关心的是,他们是如何变得这么好的,以及为什么他们还觉得不够好?这时,我的眼光就从心理咨询转向了教育,看到我们的教育对孩子成长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在面谈室里,我跟许多困惑不已的父母相遇,他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孩子这么好,听话、乖巧、懂事、成绩好⋯⋯怎么会出现心理障碍?而且这些父母以为,心理咨询不过是说更好的道理。恰恰相反,心理咨询是把人从许多“道理”中解救出来。

有一个大学生前来求助,他在医院被诊断为患有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吞咽口水恐惧。他长期痛苦不堪,最终从大学退学。在他的“症状”背后,我看到一个好孩子的成长经历:在所有人眼里,他几乎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好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骄傲。

他成为这么“好”的孩子,当然是父母的“功劳”:

一、他成绩好。从小学开始,每到假期父母就把他关在家里做作业。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他写错一个字,父母就罚他重写50遍。如果他考了100分父母有奖赏,如果成绩下降就受惩罚。父母的训练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孩子回忆说:“考试我必须得第一名,如果是第二名,我就感到内疚,有一次我为跟第一名相差0.5分就嚎啕大哭。”

二、他道德品质好。父母自幼要求他“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外面走路,手不能扶栏杆;吃饭嘴里不能有声音;在家听家长话,在校听老师话,在外听长辈话,因为“大人的话都是对的,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教育,效果是显著的:“不管我心里同意不同意,嘴里都说爸妈说的对,老师说的对。”

强迫障碍源于被强迫的经验。试想,这个出现口水吞咽恐惧的大学生为了做“好孩子”曾经“吞咽”了多少自己不情愿的东西?这些吞咽下去的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以某种象征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个表现方式就是心理症状。

因此,两种相反的经验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深:因为“好”,他们得到周围人的赞赏,这赞赏给他们带来一种置身于天堂般的感觉;如果难免有“不好”,他们又会受到父母的责罚,这责罚又让他们感到像被投进地狱一般难受。这些幼年经验,会在他们内心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如果我做得最好,就会得到所有人的赞赏;如果我出了差错,就会招致所有人的指责。他们生活在焦虑里,只要好,害怕真。

我看到大量这样的案例:父母把自己的人生缺憾转移成对孩子的无限期待。如果孩子犯一点错误,他们就会指责,说极端的话,包括说孩子道德品质不好,没有良心等等。结果是,他们的孩子只要好,不敢真,就成了从天堂来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会为一个小错或一点不足而苛责自己。他们内心里有极深的不安全感,非常害怕生活中有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到处寻找确切的答案或绝对的标准,以求获得绝对的安全保障。

真,才会好

我有一个基本的观察:为了“好”而牺牲“真”,是许多人受苦的原因,而且,这好,不是真好。可以说,心理问题的本质就是“失真”—只是求好,不敢真实。一个人内部的“好”越是坚韧,他就越会压抑自己的“真”。当“真”与“好”发生冲突,他为了维持“好”,会毫不吝惜地牺牲“真”。久而久之,他们变成了“好人”,却失掉了“真我”,自此不敢活得真实,在生活中顾虑重重,层层设防。

那么,心理咨询可以做什么?直面取向的心理学方法,重在求真。许多人因为过于求好而失真,现在他们可以通过求真而变得真好,而不是扛着一个“好人”的面具应付人生。这也正如罗杰斯所说,心理咨询的目标,是让当事人“从防御的面具后面走出来”,“活出真实的自己”。直面的方法,是帮助来访者觉察到,他们过去一直“求好”,原来是出于恐惧,原来是为了防御,却局限了自己。现在通过心理咨询,在一个充分被接纳的关系里,他们可以尝试变得勇敢一些,真实一些,敢于让自己“不好”,也能够接受自己“不好”。

在心理咨询经验里,我看到好多人成了“好”的牺牲品,它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反思: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崇好”而“抑真”简直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无所不在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形成道德主义、群体主义、家族主义的文化土壤,滋生和蔓延,会抑制个体和民族的力量。好而不真,是假好,假好不能造就自己,也不能造就他人。我看到人类生活中有各样的迫害行为,本质上是对真实的压制与打击。只有真实的人生,才会真正释放自己的力量,才会真正感到快乐和充实。

我相信真实就是力量。我期待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不只“崇好”,更去“扬真”,这样的话,我们的民众就会成为培养天才的土壤,我们的民族就会焕发更大的力量。在我看来,犹太人的文化是敢于 “求真”的文化,而不是一味“求好”的文化,这也是我们文化的方向。

求真,不只是心理咨询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目标。在陶行知先生那里,我看到真正的教育与心理学携手并肩,朝着同一样目标行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信然!

文章摘自《泰能心理》第245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漂亮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免费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