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登录
绿野户外网 返回首页

随风随性的个人空间 http://bbs.lvye.cn/home.php?mod=space&uid=784619&do=in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随风游中国》三进贵州 六盘水【三线建设展览馆】

已有 118 次阅读2018-8-10 20:32 |个人分类:旅行跑路

刚刚写了一篇游记,说的是 六盘水 的“ 水城 古镇”。
其实在这个古镇里的很大一块区域,是单门分出来给“三线建设”的,那我们先来看看啥是“三线建设”吧。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 共和 国政府在 中国 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三线建设是 中国 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 美国 在 中国 东南沿海的攻势。
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事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极为困难,但是三线建设也为 中国 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 海地 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 安徽 、 江西 及 河北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 广东 韶关 以北、京广铁路以西、 甘肃 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 四川 (含 重庆 )、 贵州 、 云南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等省区以及 山西 、 河北 、 河南 、 湖南 、 湖北 、 广西 、 广东 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 云和 西北 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当时,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 东北 、华北一带。
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局势越发严峻。1956年之后,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分歧,引起了苏联极大不满,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且苏联还策动 新疆 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 美国 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 台湾 海峡,他又挟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 印度 、 日本 、韩国 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

洋洋洒洒网上抄了一大堆,哪部分也舍不掉。因为我刚到这里的时候,啥也不知道:什么是三线?干嘛要三线建设等等,所以赶紧恶补了一下,临时抱佛脚。

进入景区

三线建设展览馆以及周边一大片的参观游览区域和广场都是不收费的。
我刚步入这里就觉得这里不是一般的旅游景点, 比如 标语和游客休息的座椅条凳:

感觉有点像文革那会儿的产物?
继续前行,就看见了旧厂房,轨道,火车机车头啥的,就更兴奋了!

我在广场上看见了久违的“老解放”牌汽车!
说起这车来,脑子里不知想起多少个从前的小故事:
1992年我就是用这老解放学的车,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是档位:251,34倒;减一级档位的标准操作是:踩,摘,轰,踩,挂!(闸箱没有同步器嘛);
启动开关不在现在的钥匙门儿处而是在脚底下....
曾经有这个传说啊:说 张北 地区冬季下雪,夜里温度降至零下三十多度还刮着白毛风。有一辆老解放坏在路上走不了了。最终无奈,驾驶员点火取暖,直到把汽车的厢板都拆光了烧没了挺过一夜,才勉强没被冻死。因为老解放的厢板是木质的嘛...

看见车门子上涂写的“ 水城 汽车运输公司”了吧?
看到这儿,我想起个事儿:原来 六盘水 这个城市名字是由三个地名拼起来的,六枝、 盘县 和 水城 ,统称叫做: 六盘水 啊。
还有,汽车保险杠上写着:安全行车100万公里!
我自己粗粗算过,自己驾车跑的路没有100万也得八九十万公里了。

关寨站

站址在 贵州 省 六盘水 市 六枝特区 关寨村,邮政编码553412。建于1966年。离 贵阳 站188公里,离 昆明 站451公里,隶属 成都 铁路局 贵阳 铁路分局管辖。现为四等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不办理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货物发到;不办理危险货物发到。

从网上查阅关寨站的资料没什么特殊的,好像普普通通的一个小火车站而已。然而这是邓小平主席或其他国家领导人唯一给这么小站题字的的火车站!

三线建设广场

三线建设广场上除了摆放的解放汽车,毛泽东号火车机车头等设备设施外,还有纵贯的火车轨道和一些雕像等。据说,曾经还有游客能乘坐小火车在这里观光游览的,只是我到的时候,售票处已经是关门打烊了。

三线建设博物馆

2013年8月17日, 贵州 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在 贵州 省 六盘水 市开馆,是国内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 贵州 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分有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文化广场包括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我刚进到这个场馆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多感觉,就如同我进入其他任何博物馆展览馆一样,走马观花地拍照浏览。
后来进入了生活区,那里面有仿制的当时的邮局、新华书店、供销社、职工食堂等等机构,里面陈列的物品很多我小时候都见过甚至用过,就感觉亲切起来。

离开了生活区后,我来到工作区观看。除了一些重型机械展览外,有一个3D动画的屏幕墙上滚动播出着建设者不分昼夜建设施工的模拟图,同时伴有音乐伴奏着。

这音乐的魔力呀,个人认为远远大于文字视频或图片。
就好比参加朋友“二哥”母亲的葬礼时那样。头天和他在医院里处理后事等等,我俩都很平静甚至有时候故意开些玩笑故作轻松。等到第二天追悼会上这“哀乐”一响起,瞬间的神经就崩溃了!
我们哥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起几十年了非常默契,彼此之间从不忌讳什么,即使是生老病死。
我俩关系这么要好,追悼会那天我自然成了帮忙的人。
后来哀乐声一响起,我就鼻子发酸,不好控制了。等我携家眷鞠躬完毕排队来到朋友面前的时候,哥俩突然就忍不住嚎啕大哭,情绪失控,紧紧抱在一起老半天,害的后面排队的亲朋好好友们都尴尬地等在那里....
没跑题啊,
在这三线建设博物馆里的音乐声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至今才回想起来的一个模糊的往昔:
公元1971年,我不满一岁时,就随同母亲带着6岁的哥哥从 吉林 化工院赶赴 贵州 和父亲团聚,要在那里扎根搞建设了。

这件事情我一直和别人津津乐道,用以证明人生的戏剧性!
但是我忽然想到:1970、1971年赶赴 贵州 建设?这难道不就是我现在所处的 六盘水 的“三线建设”吗?!

脑子里就如同被什么东西突然镇住一样自己就愣在那里。
音乐声中,我的眼眶湿润了。
上世纪60年代末,工业重镇东三省中的 吉林 化工院组织员工前往 贵州 参加建设(其实我一直没搞清楚是什么样的建设,每次听母亲唠叨,我总玩手机)。在 大城 市里呆惯的知识分子和工程师们有去的,当然也有不想去的。
父亲是党员,响应号召,带头一个人就先去了 贵州 。过了一年,母亲带着我们哥俩坐火车也举家搬了过去。(我于1970年生于 吉林 省 吉林市 )当时我一岁,哥哥6岁。
吉林 没走的老同事欢送父母扎根大西南 贵州 。
世事弄人。
我在 贵州 只呆了一年多,这中间据说我还丢过一次(不过那会儿没有拐卖孩子的),这批由 吉林 化工院支援 贵州 建设的知识份子就被国家纺织部全员调往 北京 任用........

我应该是个地地道道的 东北 人, 吉林 省 吉林市 出生;一岁迁入 贵州 后,我应该是个土长的西南人;三岁进京至今,我被喜剧性地变成了 北京 人。
我就在“三线建设展览馆里”愣在那里时,也许脑子里飘过的就是这些往昔。
父亲在2008年过世,至今整整十年了....

于是我终于忍不住慢慢擦过并不是很多的游客,踱到博物馆外的一个无人的角落里失声掩泣。
那个时候,几个好友问询我玩的如何呀景色优美吗?咨询我是否他们应该带孩子去 三亚 度假去国外休闲什么的....
我说,你们呀,有条件带孩子们来 六盘水 的“三线建设博物馆”看看吧。

三线新文笔塔

那个我远远看到以为是座教堂的建筑,其实是座“新文笔塔”。

这回我的命没那么好了,三线新文笔塔刚刚上到第二层就发现,上面的楼梯被封死禁行了。

三线建设广场中的各种井盖儿
其他几张随手拍

哭了一鼻子,心里舒服多了,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三线建设博物馆”
爸爸,儿子也算来看过您了!

本篇游记共含3270个文字,158张图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漂亮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免费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