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登录
绿野户外网 返回首页

随风随性的个人空间 http://bbs.lvye.cn/home.php?mod=space&uid=784619&do=in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随风走京城》西城【什刹海的记忆】

2018-3-14 18:52 |个人分类:旅行跑路

从恭王府出来,没有多远,大概一二百米吧就是“什刹海”。
很多人可能更听说过“什刹海运动体校”吧?因为有两个明星就是出自那里:一是李连杰,二是吴京。

什刹海的夜晚很热闹,宛如丽江古城凤凰古城似的酒吧街通宵摇滚灯火辉煌,我曾经给朋友过生日晚上来过一次这里,头晕脑胀的。如果既想欣赏夜景又想避开喧闹,不如和几个好友赁一条小舟在湖面上飘荡,安安静静地享受浪漫。
当然了,你得舍得银子。
下图的几张夜晚,是拍摄于2011年的4月:


一些影视剧一提起旧日冬季里的北京城娱乐,大多离不开什刹海的冰面。
我们叫“滑野冰”。
从前北京城里这种滑野冰的地方多了去了数不胜数,比如积水潭的护城河面、八一湖等等等等。不过去什刹海滑冰透着范儿(时尚、时髦),如同当年去过“老莫”吃西餐,逛过“友谊商店”一般,如同现在去个“蓝色港湾”宵宵夜。

什刹海冰面上“滑野冰”的镜头出现在很多影视剧中,一定伴着28自行车的前后轮儿特写,穿行于胡同之间,伴随着“大盖儿铃”的叮叮当当很有感觉。(后来要是能给坐骑安装一个转铃,那就牛了!)
北京城的感觉,似乎就那样?
其实吧,我个人自己小小回想了一下,觉得生于60后,70后的孩子不全是在那个环境下生长的。我给归纳了四类:
一是军队子弟,就是北京各军区大院,比如总参总后,比如禄米仓米市大街,比如阳坊的“防化部队大院”(我的很多同学都是那里出来的),最著名的当数东四十条的“陆军总院”大院。
很多王朔的作品以及《阳光灿烂的日子》吧等影视剧,就是根据那里取景或书写的。
这批子弟的家长大多在军队服役,四五十岁嘛,自然官职也不会太小,我不确切地给他们起名叫“官二代”?其实在那个年代,在生活中看上去和一般孩子无异。
但是到了房改军改的时候就显出来了。即使是个文职人员,在军队里混到五六十岁,怎么也是个正负团级,正负师级,然后就是补贴补助分房等等,福利待遇我直流哈喇子...

第二种呢,就是国家机关部委大院子弟,我可以算是这一类吧。
父母工程师,都是纺织部设计院的双职工,我从小到12岁小学毕业,都生活在宿舍大院内。幼儿园是在大院内上的,小学是在立新学校上的。
那会儿没有校车,更没有单人接送某个学生。一到放学的时候,老师一吆喝:“中纺部”的,排路队!
然后一排人(大概10几个吧),从学校一直走回设计院大院内。(大概走半个多小时?记不清了)
回到大院里也不回家,踢球吧弹球吃鸡肉吧,一帮孩子玩的不亦乐乎,个个都是玩的一身汗一脸泥,非等到大人下班回家路上揪着耳朵给拎回家。

第三种是那种国企央企大公司大工厂的子弟大院子弟宿舍;
比如西边的首钢,电建;比如东边的化二,焦化厂等等。这些个超大工厂员工人数都过万,当年我开车进去找朋友,还过了好几个路口等红绿灯,过一会,厂内的火车皮有开过来了....你说有多大吧?
而这些个大厂子派生出来的生活区往往占地面积很大,宿舍楼动辄几十上百,一代一代下来形成了第三类的子弟圈子;

第四类就是典型的胡同子弟了。
整个这一条胡同就是一个圈子,一个四合院住着几户,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家庭,一个院子就是一个圈子一个大家庭。各个胡同四通八达,东四的西四的地安门的北海的德胜门的等等等等.....

就在我一边行摄溜达一边胡思乱想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几乎转了什刹海一圈儿了!

什刹海简介

什刹海,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准的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地区面积是最大的。
什刹海包括前海、 后海和西海(又称 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 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 醇王府、 郭沫若纪念馆、 钟鼓楼、 德胜门箭楼、 广化寺、 汇通祠、 会贤堂。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什刹海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随着游客的增多,这里逐渐出现了一些古文化商店、小吃街和酒吧等,因此,也成为了京城文化街之一。

上面说的是广义上的什刹海,就是什么后三海;一般游客和老百姓指的狭义上的什刹海就是“荷花市场”这一块,和北海后门斜对着。
这里常年有市民在此跳舞打拳,也经常引得全国各地甚至外宾的围观。

德胜门箭楼

在什刹海湖边溜达,抬眼能看见远处的“德胜门箭楼”。
曾经(至今也是吧?)绿野户外平台的各大领队发活动,有四大发车点:一是国贸,二是惠新西街,三是公主坟,第四就是这德胜门箭楼。
四个地点都位于地铁站口不远,遍布于北京城的东三环西三环北二环和北四环。
德胜门箭楼站就是位于55路公交车站附近,每到周末的早上六七点钟,这里停满了各路大巴和手持队旗的男女领队以及聚在身边的形形色色驴友们。
有时候我开车过来集结,没办法就只能把私家车停放在什刹海湖边,一停就是两三天,所以对这一带还算熟悉吧。
现在不行了,各个路口大多封死了。

银锭桥

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仍以银锭为名。

其实围绕着什刹海湖面,既有金锭桥,也有银锭桥,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银锭桥”就是出名。

同和居

同和居饭庄位于西城区西四大街,创建于1822年以同怀和悦之意而命名店名。初建之时,系一小店,以经营家常菜为主,顾客大多是贫民大众。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1939年广和居停业,其大部分厨师来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红,名气越来越大。并成为旧京城著名“八大居”饭馆之首。解放前夕,八大居仅存同和居、沙锅居。

我在什刹海溜达的时候,正赶上饭点儿,饿了,正好抬头就看见“同和居”的牌匾。
我这人平日里就爱吃涮羊肉,尤其爱吃“东来顺”的涮羊肉。同和居,老字号也不错。
当时饿得我风卷残云,也忘了拍摄食材照片了。
有一条我需要写一句:同和居里当然是禁止吸烟的了,一般我都是在饭馆外面抽完了再进去。进去之前,烟蒂也就随手扔了。同和居门外石狮子台上事先准备了一个烟缸,细节做的确实不错。

其他几张
本篇游记共含2706个文字,47张图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漂亮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免费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