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登录
绿野户外网 返回首页

无远弗届 http://bbs.lvye.cn/home.php?mod=space&uid=694581&do=in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日志

他者和自我

热度 5已有 347 次阅读2013-7-26 15:18

所谓“他者”(THE Other)倒是跟这两张图很贴切。
萨特说:“羞耻是对自我(Self)的羞耻,它承认我就是别人注意和判断着的那个对象”。在他人的目光下,原本“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的流动化、虚无化的自为,突然被强调成“是其所是,不是其所是”的自在了。
流浪者常常被看作是“他者”,他们没有话语权,被常规认定为智力和精神不健全者,是绝对意义上的边缘人群。
唱歌者却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最恰当称之为“自我”的群体,因为他们将将心智成熟,未染世俗,锐气逼人。
歌者承认“我”就是别人注意和判断着的那个对象,按照人的本能,这个“自我”会感觉羞耻,他会寻求一种庇护,这种庇护,往往是躲进人群,泯然于众人。而歌者将自我搁置不顾,专注于做一个被审视的“他者”。
我看见他肮脏赤裸的流浪者邪笑着走过来坐在台阶上,磊落地将自己“他者”的身份掩藏进众人之中,然后呆呆地看着唱歌的人直乐。
原本“是其所不是”的歌者,转变成了“是其所是”的“他者”,而流浪者,却反之。
挺绕的一段话,却因为这张图,影影绰绰触到了其真意。
原本来说,“他者”和“自我”,是一个矛盾冲突的关系,“本我”往往会依靠对“他者”的审视,然后建立“自我”。而在这个图里,角色如此自然地就相互对调了。
萨特说的:“二者之中任何一方都在另一方之中”——确实如此,但后面又说“对待他者的态度必然是冲突”并“致对方于死地”。似乎让人难以理解。难道是说,流浪者坐下并审视歌者的时候,他的“他者”身份就立即消亡了么?或者说,他拿起话筒之前和他走过来坐下之前,本身都是“虚无”么?

路过

雷人
3

握手
2

鲜花

鸡蛋

漂亮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基建办 2013-7-27 10:24
  
回复 彭亦飞 2013-8-4 01:12
你这篇日记中的思想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借你的地方讨论一下。胡塞尔的他人观点里指出:“他人是空洞意向的对象,他人原则上被拒绝了、消失了,唯一保留着的实在因此是我的意向性的实在……世界的存在是以我对他的认识来衡量的,对于他人的存在不会有什么不同。”第一幅图片中在陌生的公众场所下自弹自唱的青年(姑且不论他是否大学生的身份),正暗合了胡塞尔的”唯我论“。青年是“自我”,所有的路人都是“他人”。在青年的认知里,所有的路人都只是”空洞意向的对象“,所以他能旁若无人地暴露在他人面前。以胡塞尔的观点来求证第一幅图片,简单明了。萨特从存在论出发,明确否定了胡塞尔在他人认识上的立场。第二幅图片中的流浪者在望着弹唱的青年乐(当然是你所见了)。是的,当流浪汉以“他者”的身份坐下来审视小青年时,他“他者”的身份在小青年的唯我中而消失了。以萨特的观点“羞耻按其原始结构是在某人面前羞耻”,假设流浪汉是主题“我”,那么青年就是他者。好,绕,就在这里了,本末倒置一下,以流浪汉的认识里,小青年本该“我之所以对我自己感到羞耻,是因为我向他人显现,而且是作为对象向他人显现。羞耻根本上就是承认,承认自己就是别人注视着的对象”,如你所想,小青年本该躲进人群中“寻求庇护”。流浪汉存在的是萨特的观点小青年本该羞耻而其却若无其事,他的乐就很正常了。(上升到哲学观点,如此解释。也许很简单,小青年的即兴弹唱给他人带来了快乐)。同样是萨特的观点,“二者之中任何一方都在另一方之中”,也即“关系是相互的,在他人的眼中,我变成了对象,而在我眼中,他人同样是对象。他人之所以要把我对象化,完全是为了对抗我对他的对象化,并因此体现其自由。于是,他人是一种与我争夺自由的力量。这样一来,这种关系中的本质就是冲突了。”事实上,这二者之间的态度并不会“必然是冲突”,那么,萨特所说“他人【小青年眼中的流浪汉】足以使我【本我】‘是其所是’”并不成立了。萨特强调“我”与“他人”的冲突,梅洛庞蒂和利科强调“我”与“他人”的共在,列维纳斯强调的是“他人”的绝对外在。这两幅图片中体现的本质就一清二楚了。所以,单拿萨特的存在论-生存论出发来求证图片中的现象(其实就是现实),当然就很难让人理解了。
呵呵晚上匆匆忙忙,也不知道逻辑有没混乱。包涵了哈!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免费注册

返回顶部